近期,中国股市呈现出令人瞩目的 “逼空牛” 行情,市场热情高涨,引发了广泛关注。沪指强势攀升,接连突破重要关口,不断刷新年内新高,深成指、创业板指也不甘落后,同步上扬。众多股票价格大幅上涨,成交量显著放大,市场交投活跃程度达到了新高度。
“逼空牛” 行情下,诸多板块展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大金融板块作为市场的稳定器与风向标,表现尤为突出。银行股中,工农中建四大行以及邮储银行、北京银行等纷纷续创历史新高,其稳健的业绩与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吸引了大量资金的流入。多元金融概念同样爆发,越秀资本、南华期货等盘中强势涨停,反映出金融创新领域的活力与潜力。
在科技板块,以 PCB 为代表的细分领域持续升温。胜宏科技、生益电子等多只个股股价创出历史新高。随着 AI 算力的迅猛发展,对高端 PCB 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今年已形成明显的供需缺口。中信证券研报指出,随着 AI 面向推理需求的持续扩张,ASIC 芯片的增长有望成为 2026 年高端 PCB 增量需求的主力。各 PCB 厂商的增量产值释放情况,将对其 AI 业务的增长弹性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也为相关企业的股价上涨提供了有力支撑。
光伏设备板块同样表现亮眼。在行业座谈会后,政策驱动落后产能出清,产业链价格企稳回升预期增强。多家多晶硅头部企业计划通过减产检修、联合限价等方式,扭转行业 “成本线以下” 的恶性竞争局面。逆变器、硅料硅片、光伏加工设备等相关板块均上行,BC 电池概念更是领涨概念板块,展现出新能源产业在政策扶持与市场需求双重推动下的广阔前景。
股市出现 “逼空牛” 行情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政策层面来看,政策利好持续释放。政府明确提出要持续稳定股市,这一表态提升了股市在经济布局中的地位。同时,监管部门积极作为,IPO 融资节奏放缓,严监管政策持续发力,有效提振了市场投资信心。此外,国家通过一系列宏观调控手段,如五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降低了企业和居民的利息支出,增强了消费意愿,为股市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
资金面的积极变化也是重要因素。一方面,减仓动能逐渐衰减。过去两年股市赚钱效应的下降,使得部分投资者仓位处于低位,后续减仓空间有限。例如华润信托统计的私募在今年 1 月底仓位仅为 48.18%,处于 2011 年以来的最低值。另一方面,利率下行带来资金配置的转变。今年年初以来,10 年期国债利率大幅下台阶,保险等长期配置资金有增配股市的意愿。2014 - 2015 年 10 年期国债利率大幅下降阶段,保险配置股票和基金比例大幅提升,当前类似情况再次出现,推动了股市资金的流入。再者,外资自今年 1 月下旬以来持续流入,且鉴于美股持续偏强、人民币汇率稳定,外资后续再次流出的可能性较低,为市场带来了增量资金。
从市场信心角度而言,我国国民经济稳中向好,为股市提供了坚实支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 1260582 亿元,比上年增长 5.2%。经济的平稳修复,使得市场对企业未来盈利预期改善,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而且,随着股指重心上移,3000 点一线逐渐成为上证指数运行的下轨,价值区间回归动力增强,市场对股市底部区域的认可度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市场信心的恢复。
“逼空牛” 行情对市场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市场活跃度方面,股价的快速上涨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与参与,成交量大幅增加。7 月 8 日,全市场成交额达到 14746 亿元,较上一日放量 2476 亿元,超 4200 只个股上涨,充分显示出市场的火热氛围。这种活跃的交易氛围,有利于提高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
从投资者心态来看,原本看空的投资者可能因逼空行情改变观点,转而加入多方阵营,进一步推动股价上涨。然而,这也可能导致市场短期过热,股价偏离其内在价值,积累较大的泡沫风险。对于在逼空过程中被迫平仓的空方投资者,可能遭受较大损失,影响其投资信心和资金状况。
展望未来,中国股市 “逼空牛” 行情有望在合理区间内延续。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与经济的进一步复苏,企业盈利有望持续改善,为股市提供更坚实的基本面支撑。在政策方面,政府将继续加大对股市的支持力度,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完善市场制度建设,维护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在经济层面,我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不断推进的科技创新以及产业结构升级,都将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股市长期向好。
但同时,投资者也需保持理性。尽管当前市场行情火热,但股市投资始终存在风险。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市场动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避免盲目跟风。对于企业而言,应抓住市场机遇,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建设,通过提升业绩回报投资者。监管部门也应持续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市场风险,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为 “逼空牛” 行情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