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纵深推进中,我国锂资源开发领域迎来里程碑式突破。近日,湖南临武鸡脚山锂矿正式获得自然资源部核发的《采矿许可证》,成为新《矿产资源法》实施以来全国首个完成探矿权转采矿权的锂矿项目。这座蕴藏着 324.43 万吨碳酸锂当量的超大型单体锂云母矿床,不仅刷新了国内单体锂矿储量纪录,更以 “制度创新 + 技术突破” 的开发模式,为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提供了全新范本。
资源禀赋凸显:4.9 亿吨矿石撑起产业基石
鸡脚山锂矿的探明与开发,首先以其惊人的资源规模改写了国内锂矿分布版图。经详细勘探,该矿区锂矿石资源总量达 4.9 亿吨,折合碳酸锂当量约 324.43 万吨,是目前国内已探明的最大单体锂云母矿床。这一储量规模相当于我国 2024 年锂盐年产量的近 7 倍,若按规划年开采 2000 万吨矿石、年产 8 万吨碳酸锂的产能计算,可稳定供应国内新能源产业链超 40 年。
与国内其他锂矿相比,鸡脚山锂矿的开发条件尤为优越。不同于四川、新疆等地部分锂矿所处的高海拔、高难度开采区域,湘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为规模化开发提供了天然便利。更值得关注的是,该矿床采用 “采、选、冶一体化” 开发模式,通过工艺集成实现锂原料完全自给,从源头降低了对进口锂精矿的依赖 —— 这对于长期面临锂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的我国新能源产业而言,具有关键的 “压舱石” 意义。
开发模式突破:制度与技术的双重创新
如果说资源储量是 “硬底气”,那么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则是鸡脚山锂矿落地的 “软实力”。此次采矿证的获批,是新《矿产资源法》“权证分离” 制度的首次成功实践:探矿权经专业评估后直接转为采矿权,大幅缩短了审批周期,为矿产资源高效开发打通了关键堵点。更重要的是,项目在审批过程中同步完成国家级储量评审与严格环保方案审核,实现了合规性与效率性的统一,为全国锂矿开发树立了 “先规范后开发” 的样板。
在开采与利用技术上,鸡脚山锂矿同样展现了行业引领性。项目规划采用 “先露天后地下” 的科学开采方案,既保障了初期资源开发的高效性,又通过地下开采接续实现长期可持续利用。针对锂云母提锂成本高、副产品处理难的行业痛点,企业同步启动锂渣无害化综合利用项目,采用全球领先技术将生产成本降至行业新低,同时实现高价金属同步回收,真正做到 “吃干榨尽” 资源价值。这种绿色开发模式,恰好呼应了我国盐湖锂资源开发 “成本低、污染小” 的发展方向,为锂云母型锂矿的规模化利用打开了新局面。
产业影响深远:从资源安全到集群崛起
鸡脚山锂矿的规模化开发,正产生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产业效应。在资源安全层面,该项目的投产将直接推动我国锂储量优势向产能优势转化。2025 年初数据显示,我国锂矿储量已从全球占比 6% 升至 16.5%,跃居世界第二,而鸡脚山这样的大型矿床投产,将进一步降低对外依存度,增强我国在全球锂资源定价中的话语权。万创投行研究院院长段志强指出,虽然锂矿开发存在 2-3 年的建设周期,短期难以改变现货市场格局,但长期来看将持续推动锂价回归理性区间。
在区域经济层面,鸡脚山锂矿正成为湖南打造千亿级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的核心引擎。按照规划,项目一期将于 2026 年实现 2 万吨 / 年碳酸锂投产,全部达产后年产 8 万吨碳酸锂的规模,可支撑起正极材料、动力电池、储能设备等全产业链的发展。这种 “资源 + 产业” 的联动模式,与内蒙古维拉斯托锂多金属矿打造 “亚洲锂锡产业极” 的思路形成呼应 —— 后者探明氧化锂金属量 57.6 万吨,规划年产值超 80 亿元,正成为北部资源经济带的战略支点。南北两大锂矿基地的崛起,标志着我国锂电产业正形成 “资源保障 - 技术突破 - 集群发展” 的良性循环。
从找矿突破到合规开发,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赋能,鸡脚山锂矿的落地不仅是一个矿床的开发事件,更是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的缩影。随着更多大型锂矿进入开发阶段,叠加盐湖提锂、锂云母提锂等技术的持续突破,我国新能源产业将彻底摆脱资源 “卡脖子” 风险,为双碳目标实现注入更强劲、更可持续的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