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老旧住房的更新改造始终是关乎民生福祉与城市形象提升的关键议题。近年来,上海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推进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工作,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还推动了城市的有机更新,实现了民生与发展的双赢。
政策引领,为老旧住房更新保驾护航。2025 年 8 月 28 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 “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为上海的老旧住房更新改造工作指明了方向。上海早在多年前就已开始积极探索相关政策路径,构建起涵盖法规、规划、土地、资金与实施机制的系统性支持体系。《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为老旧住房更新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允许旧住房更新项目适当增加建筑容量,增量房源用于安置居民或保障性住房,支持零星相邻土地一并改造。同时,出台《上海市旧住房成套改造和拆除重建实施管理办法 (试行)》《上海市旧住房拆除重建设计导则》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项目从实施主体确定到项目建设等全流程实施路径,形成了技术标准,规范了项目设计口径,提高了设计水平。
多方协作,共筑美好家园。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需要政府、居民、企业等多方协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发挥着引导与协调的关键作用。上海各相关部门积极行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对小梁薄板房屋拆改用于公益配套设施的,形成定额补助政策;针对协议置换项目,在安置房源保障、税费政策落实等方面给予定向支持。同时,推动社会参与,引导原产权单位、市场主体、社会组织、专业机构等积极参与改造项目规划、设计、投资、施工、运营等工作。居民作为老旧住房的使用者,在自主更新中拥有更大的决策权与实施空间。他们可依据实际居住需求,联合推进结构加固、功能升级乃至整体重建。例如,静安区彭浦新村彭三小区的居民,历经十余年将 36 幢 “老破小” 升级为独门独户的多层与高层住宅。在这一过程中,居民们全程参与改造决策与工程监督,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企业则凭借专业的技术与丰富的经验,承担起具体的开发与施工管理工作。在项目实践中,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如徐汇区康健路 341 弄 7 - 8 号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采用装配式钢结构体系,节约工期 50% 以上,且极大减少了灰尘、噪音等施工扰民问题。
成效显著,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持续推进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工作,上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数据来看,2023 年至 2025 年 6 月,零星旧改完成 29 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完成 72 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认定 44 个项目,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3910 万平方米,加装电梯 8044 台。众多老旧小区实现了华丽蜕变,居民的居住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以静安区彭一小区为例,这个上海建筑体量最大、居民户数最多的非成套旧住房拆除重建改造项目,于 2025 年 6 月 29 日迎来居民回迁。该小区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原为厨卫合用、结构老化、采光差的多层老公房。改造后,362 户产权房厨卫独用,产权房增量约 20 平方米,增量费用由政府承担 80%;租赁房增加了独用厨卫与阳台,实际套内总增量可达 14 至 17 平方米。小区还配套建设了公园与商业设施,居住品质显著提升。
展望未来,持续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工作在上海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统一业主意见、资金筹措、居民权益保障等问题。未来,上海将继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强对居民的引导与支持,强化对项目的监管与服务。在推进过程中,将更加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实现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同时,以老旧住房更新改造为契机,持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为居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上海的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工作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范例。通过政策引领、多方协作,实现了居住品质提升与城市价值再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相信在未来,随着这一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上海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成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