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经数年的深度调整后,房地产市场终于迎来了曙光。诸多迹象表明,房产已度过危险时期,正逐步迈向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从销售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 3.5%,但相较于去年同期收窄了 15.5 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收窄 9.4 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金额下降 5.5%,与去年同期相比收窄幅度更大,达 19.5 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收窄 11.6 个百分点。二手房交易更是活跃,交易量相比去年同期实现增长。这一系列数据直观地展现出市场交易的回暖态势,需求端正在逐步恢复。
价格方面,6 月 70 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虽有波动,但同比降幅均比去年同期收窄。其中,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降幅分别比上月收窄 0.3、0.5 和 0.3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房价正逐渐企稳,市场价格体系正趋于稳定,此前持续下跌的局面得到了有效遏制。
资金来源上,在 “白名单” 政策以及房地产市场销售回暖的双重带动下,房地产企业化债工作有序推进。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降幅比去年同期收窄 16.4 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收窄 10.8 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同比增长 0.6%,而去年国内贷款下降 6% 左右。资金状况的改善,为房地产企业的后续开发、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
市场库存也呈现积极变化。6 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比 5 月末减少了 479 万平方米,且已连续四个月减少。库存的持续去化,优化了市场供需结构,减轻了市场的供应压力,为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政策层面的积极推动,无疑是房地产市场走出困境的关键因素。今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 “稳住楼市”,将其视为经济稳定的关键环节。3 月份,中办、国办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 “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需求。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围绕激活楼市需求、优化楼市供给因城施策。例如,广州全面取消限购、限售、限价,降低贷款首付比例和利率,成为全国首个全面取消限购、限售、限价的一线城市;上海、深圳也在优化限购区域、取消大面积住房限购等方面进行政策优化,同时降低人才购房门槛。这些政策极大地释放了市场活力,刺激了住房消费。
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模式也在经历深刻变革。从过去 “重速度、重规模” 的粗放式发展,逐步转向 “重品质、重服务” 的高质量发展。2025 年,“好房子”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4 月 25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 “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5 月 1 日,《住宅项目规范》正式施行,明确了 “好房子” 的底线标准。各地纷纷结合自身地域特色和发展需求,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实施路径和技术规范,将 “安全、舒适、绿色、智慧” 理念融入 “好房子” 的设计建设中。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不仅契合了消费者日益提升的居住品质需求,也为房地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虽然房地产市场已度过危险时期,但距离全面复苏仍有一段距离。目前,政策刺激效果正在减退,楼市冷热不均、分化明显的现象依然存在。楼市回暖主要集中在部分核心城市和热点城市,从全国范围来看,整体销售规模还在收缩。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 年 1—5 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 3.5 亿平方米,同比下降 2.9%,销售额为 3.4 万亿元,同比下降 3.8%。这表明新建商品房市场虽在政策刺激下有一定恢复,但整体仍处于下行区间,销售规模尚未恢复到以往水平。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百城二手住宅价格累计下跌 3.60%,3 月以来环比跌幅有所扩大;6 月份,百城二手住宅均价环比下跌 0.75%,跌幅较 5 月扩大 0.4 个百分点。二手房市场的表现也反映出二季度以来楼市有走弱的趋势。
面对当前形势,6 月 13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 “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会议指出,要对全国房地产已供土地和在建项目进行摸底,进一步优化现有政策,提升政策实施的系统性有效性,多管齐下稳定预期、激活需求、优化供给、化解风险。预计下半年,各级政府将全力推动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在稳定预期方面,将稳中求进、先立后破,有序搭建相关基础性制度,更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激活需求方面,预计将加大城中村改造房票安置力度,同时北上深限制性政策仍有优化空间;优化供给方面,预计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专项债收购存量闲置土地、收购存量商品房的政策,改善市场供求关系,以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房地产市场已成功度过危险时期,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尽管前行之路仍有挑战,但随着政策的持续发力、市场的自我修复以及行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房地产市场有望在未来实现更加稳健、高质量的发展,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各方需继续保持关注,积极应对,共同推动房地产市场持续向好。